Loading
Tenet Researchs/Tenet Reports
天衡人文 | 法律界的马拉松——从《令人心动的offer》说起

2020-01-16 15:35:00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近期,首部律政职场观察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播出,从四位带教律师和八名法学院实习生共同刻画的工作细节中,让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律师 “光鲜亮丽”背后的“昏天黑地”,对初入职场的法学院学生而言:是令人心动的offer还是让人心颤的offer?是梦想启航地还是梦想破碎地?

 

作为律师,我感受更多的是苦,周围不少律师自嘲:“不是家里困难,谁出来做律师啊!?”这里,借《令人心动的offer》播放之际,吐槽一下律师之苦。
 

一、永不停歇


人会生病,疾病治疗诞生医生职业;社会有纠纷,纠纷解决诞生法律职业。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创立于1088年,最先设立法学院(治疗社会疾病),研究传播罗马法,其后设立医学院(治疗身体疾病)和神学院(治疗灵魂疾病)。因此,考察西方一所大学历史,看其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就略知一二。

 

人生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不按照作息时间来,不按照计划安排来,医院需要设急症科,事实上,社会生病也是如此,“不要问律师几时上班,律师从来就没有下过班。”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一个又一个课题交到八位实习生手中,每一个人还没有从前一个课题的疲劳中恢复过来,下一个课题接踵而来,办公室里没有做完,回到住处继续进行,下班刚回到住处,带教律师一个电话,马上又返回律所,甚至通宵达旦加班。节目精心安排,用意明显,不是为了“折磨”八位实习生,而是用铁的事实告诉他们,永不停歇是律师的工作常态,谁都无法改变,除了适应,别无选择。

 

一则网络笑话,孩子问妈妈:“我们家那位深夜归来,一大早出门的人是谁?”妈妈说:“你爸爸啊!”现实中,许多律师把时间给了case,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律所管理咨讯》投票调查显示,在2231个投票中,84%的律师工作超过8个小时。据统计,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律师占50%以上,10—12小时的占20%左右。英国心理学家兼作家凯文达顿,多年来一直研究精神病,经过长期观察和分析,撰写《精神病患者的智慧》一书,他讲述了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经常选择的10种职业,排在第一位是公司负责人,第二位是律师,保守一点可以说,律师和公司管理者一样,是一个要把自己逼疯才能做好的职业,夸张一点说,律师和公司管理者都是一个容易把自己逼疯的职业。“劝人学法,千刀万剐”,此话不无一点道理。鉴于此,法学院学生在选定律师职业前,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二、非常残酷
 

带教律师柴晓峰说:“成年人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童话,没有太多逆袭。”律师无论付出多少,但客户大都以结果论,成功不了也没有成仁的机会,这就是律师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为此,律师必须是解决问题的高手,穷尽一切脑力(越来越多年轻男律师绝顶,年轻女律师发际线上移),洞察一切细节(优秀律师都是细节控,在八位实习生调查取证环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律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每个课题都包含对实习生团队配合能力的考察),更要人情练达,这体现在律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第一次与客户见面时,八位实习生各种经验缺乏,其中不少缺乏人情洞察的能力。带教律师徐灵菱带实习生郭旭和薛俊杰与客户见面时,客户问及律师费,郭旭回答:“我们可以免费为你做,徐律师很贵。”这一回答既缺乏专业度,更显社会阅历缺失。律师依凭文字(包括书面和口头)工作,言语必须谨慎,不知道的或没想好的,暂时不急于表达自己意见。同时,还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必须观察客户一言一行,时时把握当事人情绪变化。这方面,实习生梅桢做得相对到位,在参与安徽歙县公益法律援助时,她和实习生邓冰莹接待孩子爷爷,做有关孩子母亲抚养方面的法律咨询,为了避免二次伤害孩子的心灵,她巧妙地将孩子带离暂避。律师唯有对自己残酷一些,才能在当事人面前从容一些。
 

三、不断受挫
 

当进行到第二个课题时,实习生李晨严重受挫,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在带教老师金勋律师面前,流下痛苦的眼泪。其实,受挫又岂止李晨一个人呢?实习生李浩源出自知名法学院,表现突出,得到带教律师的高度认可,即便如此,李浩源并非个个课题都如意,也经历不少挫折。实习生何运晨有过诉讼代理的经历,凭借该经历,他在第一个课题中表现突出,其方案则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而李浩源的方案则体现厚重的知识底蕴,这也是法学研究与律师实务不同之处。当然,法律实务必须以法学研究作为基础,尤其是法学研究中的文献检索能力,这可以快速转换为实务中的案例检索和法律检索,对案件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八位实习生将这一研究方法在课题中运用得淋漓尽致,这一方面,李浩源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终极课题模拟法庭中,他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从微小化为宏大,上升到社会问题高度予以阐释,让人充分感受到他心中的浩然激情,赢得了合议庭高度评价。律师是一个高度经验化职业,实习生要将法学知识,转化为法律技艺,服务好当事人,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过程必然充满挫折,不在挫折中成长,就在挫折中出局。法学知识≠法律技艺,我用一则故事说明——

 

1608年的某一天,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在宫中闲坐无聊,忽然想起,有一段时间没有到皇家法院去亲自审理几件案子了。何不去一趟,审一桩小民案件,解解闷儿,也顺便体察一下民情。国王一行来到法院,遇到普通诉讼法院首席大法官柯克爵士。令国王颇感意外的是,他要审理案件的要求在柯克这儿碰上钉子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国家都在朕的统治之下,区区一桩案件,朕竟然无权御驾亲审,这是什么道理?”国王满脸不快,质问柯克大法官。“陛下息怒,容臣禀告。陛下当然是国家的最高首脑,内政大事,外交方略,都由吾王总揽。但是,陛下要亲审案件这事,却是期期不可。”柯克显得很恭顺,但眼神中却透出一份坚定不屈。“哈哈,国王不能审案,这倒是桩新鲜事。我的大法官阁下,你别给朕来这套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花样。朕知道,吾国法律以理性为依归。你不让朕审案,显然是认为朕天生愚笨,不及你和你的同僚们有理性喽。”

 

国王语中带刺儿。柯克并不退让,一板一眼地说了一番话,这段话在英国法律史上极重要,原文抄录——“不错,上帝的确赋予陛下极其丰富的知识和无与伦比的天赋;但是,陛下对于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法官要处理的案件动辄涉及臣民的生命、继承、动产或不动产,只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处理好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知名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并非一定就能成为好律师,而非知名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并非就一定不能成为好律师。作为一名律师,技艺是否娴熟至艺术境界,在于投入时间多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除此之外,别无它途,这是由律师职业的实践品格和经验性质决定。

 

四、拼命“装逼”


律师不是学者(当然也不乏学者型的律师),却忙于参加各类法学会议,忙于举办论坛,忙于开设讲座,忙于兼任教职,忙于撰写文章,忙于出版著作。上述律师行为,大都是营销手段,圈外人看到的是牛逼,圈内人看到的是装逼。如今,律师分工走向细化,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律师开始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如何以有效方式凸显专业水准,著书立说毫无疑问是捷径,可以较低交流成本,较快获得社会认可,基于此,律师著书立说成了套路,趋之若鹜。对刚步入或准备步入律师行业者而言,这或许是一种误导。其实,《令人心动的offer》揭示了一个根本道理,律师无论如何装,都无法绕不过“真刀真枪”解决问题这一关,因此,不论学士、硕士或是博士,首先要成为法律战士。丹诺是美国最伟大的律师之一,他被誉为法律英雄,更是一名法律战士。当然,律师业是知识型行业,不只是用知识装点门面,更是用知识解决问题。案例是律师最好的作品,客户面前,律师用案例说话,就是最好的门面,说服力强。

 

聊着律师之苦,我想到马拉松,目前该项运动风靡中国许多城市,需要足够的毅力,整个过程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一旦停歇就意谓出局。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中,律师职业具有永不停歇和非常残酷的特点,与马拉松运动高度吻合,因此,唯有律师职业可以称为“法律界的马拉松”。近年来,中国律师的老朋友刘桂明先生发起了“法律人马拉松”,许多法律人尤其是律师参与其中,“法律人马拉松”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法律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象征。节目中,八位实习生只是经历了一次法律界的“迷你马拉松”,片尾八位实习生鼓足了勇气,准备用十年时间,向法律界的“全马”冲刺。《精英律师》正在热播,吸引大众眼球的依然是律师的“酷”,几人体会律师之“苦”呢?如此之苦,为何越来越多人加入律师行业?我想,除了与律师付出辛劳相匹配的收入外,更有对法治执着的信仰,这或许才是律师长期坚守的意义所在,既然选择了方向,就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