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Tenet Researchs/Tenet Reports
天衡人文 | 妈妈的缝纫机

2020-05-11 09:55:00


几天前,妈妈说准备国庆回老家走走。怕妈妈旅途劳累,加之路上拥堵,我劝妈妈别回,爸爸在一旁,没有说什么。我知道,如果妈妈决定回,爸爸一定会陪妈妈回去。我儿子出生后,爸爸妈妈就从老家来到福州,随我一起生活,至今已十五年,爸爸妈妈完全适应了福州生活。尤其是在冬天,闽北老家异常寒冷,冷到骨头里,与此鲜明对照,福州显得特别温暖,常常有一种让人找不到冬的感觉。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就像爸爸妈妈一样,福州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夏日里,福州会比老家热一些,躲在空调里,问题也就没有那么突出。更有意思的是,常常在大家热得不行时,台风就会光顾一下福州,犹如冲了个冷水澡,热气消去,温度立马降下来,短则凉快三两天,长则个把礼拜。要是接连来几个台风,夏季的炎热就能被轻松对付过去,不再难熬。不过,有时台风造成的损害挺严重。


如今,来到福州的老家人越来越多,遍布各行各业,具有浓郁家乡风味的闽北菜馆在福州一下子多了起来,西洪路上的“和平古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平日里,爸爸妈妈想吃家乡风味时,一家人就会到闽北菜馆搓一顿,此刻,舌尖不仅能品味,还能让时光倒流,妈妈一边吃着家乡菜,一边回忆她和爸爸在闽北乡村的岁月。妈妈是在品着时光的味道,苦中带甜,辣里有香。


妈妈曾经的同事,有一部分也随子女来到福州定居,他们相互联系,不时小聚,嘘寒问暖,互道珍重。妈妈学会使用微信后,与儿时的同学,从前的同事,以及亲戚同乡,距离一下子拉近,精神上也充实许多。年轻人因微信消耗了大把时间,成为 “低头族”,老年人因微信焕发活力,走出“孤独圈”。

 

爸爸妈妈在我单位的院子里住了十五年,和邻里之间也成了好朋友,相互走动,互致关爱。可以说,无论气候口味,还是朋友往来,妈妈爸爸已融入福州这座城市,虽身处异乡,已没有陌生感。对做子女的而言,父母在哪,自己的根就在哪里。每天,只要不是工作特别繁忙,我都会和妈妈聊上几句,在与妈妈的交谈中,隐约感觉到,妈妈对老家似乎总是有割舍不下的东西,牵挂心头。一次陪妈妈回老家,在妈妈的缝纫机里,我触摸到妈妈的这浓浓的思乡情,其中,承载了我们一家人的深情厚爱。

 

在老家的房子里,爸爸妈妈住的那间,摆放了一台 “闽江”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已经跟随我们一家四十五年,从乡下到城里,从平房到高楼,其间,我由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步入中年,两鬓风霜。爸爸妈妈一辈的人,说起“闽江”牌缝纫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闽江”牌缝纫机诞生于1959年,在1963年全国缝纫机质量大赛中,获得第二名,仅次于上海“蝴蝶”牌缝纫机。在鼎盛时期,“闽江”牌缝纫机年产量24万台,福建市场占有率达到80%。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结婚讲究“三大件”,包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缝纫机也就成为一般家庭的奢侈品。当时处在计划经济年代,老百姓购买“闽江”牌缝纫机需凭票,常常一票难求,许多人只好望而兴叹。我们家这台“闽江”牌缝纫机,是爸爸通过熟人,找到县百货公司经理,拿到票后买下,来之不易。

 

自我有记忆开始,每年春节前,妈妈都会用这台缝纫机,为我们四姐弟做新衣。四姐弟的新衣,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寒假伊始,妈妈便着手这项“工程”,从布料购买,到样式裁剪,再到缝制,最后钉上纽扣,每一环节,妈妈精益求精,耗费大量心血。临近过年时,闽北特别寒冷,经常会下起鹅毛大雪,房间里又没有暖气,有时手脚冻得难受,妈妈为了赶制我们四姐弟的新衣,经常忍受严寒,忙到深夜,此时,我们四姐弟已在暖和的被窝里,安然入眠,做着美梦。有时,大年三十晚上,妈妈还在忙,就为我们姐弟四人在大年初一早上起床时,能穿上崭新的衣服,露出幸福的笑容。

妈妈踏着缝纫机的脚踏板,在一下一下的脚力作用中,把一针一线缝入衣服中,同时,每一件衣服,从布料到成衣,与妈妈身体已接触数百遍,妈妈的体温已融入衣服中,这一切都是妈妈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向自己的孩子传递着力量和温暖,其间饱含了无穷无尽的爱。如今,小孩身上穿的衣服,无论布料,还是样式,都比我小时候要好得多,可是,大多数都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批量生产,在这样的衣服里,体现是所谓品牌,以及更多的商业利润,难觅满满的关爱,暖暖的体温,寸寸的心力。与现在孩子相比,我的童年正赶上物质匮乏期,但我从妈妈那得到了足够的温暖。

 

随着岁月流逝,我们四姐弟陆续上大学,毕业工作,成家立业,妈妈也不再为我们做衣服了,妈妈觉得自己做得款式不如店里好看,家里经济条件也已好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毕竟过去,姐弟几个不想再让妈妈累。于是,家里的缝纫机功能也发生变化,由以做衣服为主转而以家庭零星缝补为主。在我儿子出生前,妈妈又开始用家里的缝纫机做衣服,为自己孙子做了六套棉质的贴身小衣服。当儿子出生时,奶奶为他穿上自己做的衣服,那一瞬间,我感到家人的温暖都聚在了儿子身上。

 

现在,妈妈每次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扫一下屋子,此时,必定要把缝纫机从头到脚擦拭一遍,边擦边说:“这台机子还是很好用啊!”我在场时,她总会和我说:“你三个姐姐怎么也不学一下使用缝纫机呢?不然,也可以给小孩做点衣服。”从妈妈的口气中,好像在为自己的手艺将要失传深感惋惜。其实,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手艺问题,而是一个编织幸福家庭能力的问题,妈妈就是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用这台缝纫机,为我们四姐弟编织了满满的幸福。

时代的脚步越来越急匆匆,大多数人缺乏耐心,再难见到用缝纫机做衣服的家庭。九十年代后,“闽江”牌缝纫机厂也转向生产摩托车配件,终究还是没逃脱倒闭的命运。当越来越多的成衣从流水线上下来时,有人开始倡导重回手工时代,手工制品悄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家俱、器皿和衣服。与机械生产相较,手工制品更温润,更具个性,是工匠生命的延展。据资料显示,英国贵族至今仍保留手工定制的传统。其实,在一个家庭里,无论吃的饭菜,还是穿的衣服,妈妈都是最初的手工制作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便是这一生动写照。一台湾朋友拟在上海开便当连锁店,推出的广告语就是:“儿时的感觉,妈妈的味道”。因此,每个人骨子里都有“妈妈”情结,只是,现代商家为了实现批量生产,赢得更多利润,采取流水线模式,把整个社会变得功利汹涌,人情淡漠,没了气节。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妈妈用缝纫机为一家人编织的幸福,已流进了我的血脉,代代沿袭,永不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