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Tenet Researchs/Tenet Reports
天衡人文|为什么越老越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2022-07-02 19:05:00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许渊冲
 
今年的毕业季又到了,同学群又在晒毕业照片、视频,配上应景的音乐,勾起各种回忆的酸甜苦辣……
 
一个一个在感叹:“现在一年年的怎么过得这么快呢!” “我们都老了” “疫情让我们15年也没聚到一起。期待20年了”……
 
确实,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疫情爆发到现在都已经两年多了,而爆发初期武汉封城时的恐慌还历历在目、因医疗资源挤兑部分护士发出绝望哭诉还犹言在耳……
 
就本人来说,入大学到现在居然已过20年了,而在部队军训时爬上坦克争相拍照时的青涩样子、京粤桂徽闽组合室友的各种糗事画面、我们穿制服她却总着奇装异服穿梭于校园承载几届公大人回忆的菲姐、既能雅俗共赏充满哲理厉如惊雷地训话,又能温文尔雅苦口婆心亲如兄长地开导我们的队长……一幕一幕,恍如昨日。
时间犹如巨轮,碾过一切障碍,按自己的节奏永续向前,无人能挡。
 
问题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为什么会觉得这个巨轮会越滚越快?
 
这并非个别人的感觉。国外有做过一个实验,分别让一组年轻人和另一组老年人估计一分钟的时间。结果显示,年轻人这组估计的时间平均为1分2秒,而老年人估计的时间平均为1分45秒。也就是说,当实际上的一分钟到了,老年人会认为还没到,他们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研究人员发现,影响人们对时间感觉过得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一是对周边事物的新鲜感。对儿童来说,每天都有新鲜刺激的信息刻录到自己的大脑里,让大脑感觉到很充实,觉得时间过得很实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周围的环境越来越熟悉,大脑对我们每天所处的相同环境、每天机械重复的工作熟视无睹。没有让大脑特别兴奋的事,于是时间就悄悄地溜走了,会觉得过得快。
 
二是单位时间占个人已过之年的比例大小问题。这个理论认为,对一个5岁孩子来说,1年是他们一生的20%。然而,对一个40岁的人来说,1年只是他已过人生中的2.5%。我们不断地将单位间隔时间与我们已经度过的全部时间长度相比较,已过的人生越长,单位间隔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就越小,于是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越老的人越觉得时间过得越快。有研究显示,5到10岁、10到20岁、20岁到40岁、40岁到80岁对人来说时间长度差不多。
不过,我想还有一个大家都有感受的因素,那就是跟个人的心情有很大关系。正如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时曾有说过:“一个男人和美女对坐一个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一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火炉上一分钟,那么他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一个小时。” 心情轻松愉悦,自然感觉过得快,心情难受,自然度日如年。但是这点似乎和大部分人无忧无虑的童年觉得时间过得慢,尝尽人间疾苦的中老年人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的说法有点矛盾。
 
无论感觉时间过得快与慢,其实我们在乎的是我们的生活过得是否充实快乐、是否有成就感,在乎在临死的时候,回忆起这一生,留下的遗憾不要太多。我们的生活不要像罗曼罗兰所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我们控制不了时间,甚至避免不了机械的重复,但我们依然可以尝试让生活更值得回忆,让我们感觉生活慢下来:
 
多接触新鲜事物,避免大脑倦怠。我以前非常不理解我二姐有点钱有点闲就到处游山玩水,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到北半球的冰岛,从东部的日本到西部的美丽国,近年还扬言要去南极,我看她要消费得起,估计马斯克的太空旅游团名单里应该也有她。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对她这种游遍世界的旅游观非常不解和不屑。现在看来,这应该也是接触新鲜事物,犒劳大脑,让自己觉得时间过得不会那么快的一种方式吧。
 
培养自己的爱好,主动拥抱挑战。单位时间内,吸收的内容越多,时间就走得越慢,收获就越大。先定个小目标,并尝试实现它。比如我自己,我决定坚持写一年公众号文章,平均做到每周一更;一年认认真真做20个左右的案件,每个案件做到尽心尽力,回顾总结提升。避免浑浑噩噩的又一年,然后仰天长叹,时间都去哪了?
 
人生苦短,我们既要追求长度,更要在意宽度。好好享受现在,充分利用好生命和时间,忙的时候尽情地沉浸到工作,享受酣畅淋漓的投入,闲的时候与亲友一声问候或是约泡一壶茶,体验人间烟火。忙闲相辉映,方得人生味——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