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2015)泉州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2015年度全市知识产权案件的受理审判情况作出统计。2015年度泉州市法院共受理审判知识产权民事案件897件(新收的一审民事案件为785件)。根据白皮书统计的数据,在这897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著作权纠纷、商标权纠纷以及专利权纠纷三大类型案件的数量较为平均(平均值为25.8%),也就是说这三类案件占据了四分之三的比例,其中著作权纠纷案件数量又略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案件数量。特许经营纠纷比例为19.6%,占据了近五分之一的比重。
在此笔者根据白皮书所统计的数据对2015年度泉州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进行解读,意在令读者对于泉州地区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据统计,2015年泉州市著作权纠纷案件的数量同比增加了61.3%,增幅极大。在这些著作权纠纷案件中,因KTV作品、动漫设计衍生作品以及陶瓷作品等的商业化使用而产生的纠纷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一方面,这说明了在新常态下,泉州市的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著作权人的著作权意识在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大幅增加的著作权纠纷案件表明泉州市的文化产业仍然存在较大的著作权管理、保护的风险及漏洞,即便著作权人在完成作品之后能够及时进行著作权登记以求得著作权保护,在后期授权许可他人商业化使用、打击侵权盗版等著作权维护方面却因经验不足等原因未能规避相关的风险,极易导致纠纷的发生。简单来说,就是保护著作权的意识有了,但该如何保护、从那些角度保护等问题,却让著作权人无从下手。
笔者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泉州市的文化产业在2016年将继续高速发展,著作权保护的重点应是防范于未然,而非亡羊而补牢,应是重在管理、填补漏洞、规避风险,而非依赖诉讼,徒增讼累。从作品的创作开始,到著作权的取得,再到自行使用或授权许可他人使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及防范措施。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就著作权管理及保护的相关方面对包括著作权人在内的文化产业的经营者进行宣传及引导,经营者自身也应当就相关问题提高警觉,例如在授权许可他人使用自己作品的时候,若对此方面的法律问题及存在的法律风险和漏洞不熟悉不明确,建议详细咨询专业人士,避免为可能产生的纠纷埋下隐患。
虽然横向比较来看,2015年度全市法院新收一审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154件,占比仅19.6%,但是与去年同类型案件数量对比,数量同比增长了18.5%。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仅泉州市中级法院新收的一审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就有122件,较之去年同比增长了43.5%。
该数据表明,特许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现如今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之下,弊端及漏洞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当前,宏观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企业压力不断增大,若许可人及被许可人在特许经营过程的前期未能规范运作,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求量不求质,不顾经济大环境及企业的发展规律,势必导致经营风险不断扩大直至爆发大面积诉讼。所以,在这些特许经营纠纷案件中,集中体现为因库存积压过多,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触发风险。另外,除了整个泉州地区案件数量上的增长之外,值得关注的是较之2014年,在一审便进入泉州市中级法院审理的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增长了43.5%,也就是说,排除管辖因素,因为标的额超50万元而直接进入中院审理的案件大幅增多。(注: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除晋江市法院、德化县法院管辖其辖区内标的额在50万元以下的案件外,其他均由泉州市中级法院管辖)。
如何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谋求特许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完善特许经营的模式,实现许可人及被许可人的双赢,值得深思。现如今“互联网+”理念不断应用于实践中,传统的特许经营模式已不足以适应特许经营双方的发展需求,作为品牌之都,泉州市各企业欲深度推广自己的品牌、羸取更大市场份额,应与时俱进,在加强风险管控意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互联网+特许经营”模式。
据白皮书统计,2015年度审结的764件案件中,判决209件,仅占了23%,调解156件、撤诉325件,合计占据了53.6%的比重。相比其他民事诉讼案件,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的原告,除极个别带有类似“专利流氓”性质外,大部分原告提起诉讼的目的重在“制止”而不是“赔偿”,即为了制止他人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行为确保自己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以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市场运用中的“垄断”地位,因此调解的空间极大,并且大部分调解、撤诉的案件能够被自觉履行,取得良好社会的效果。

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是通过赋予和保护知识产权,期望实现激励知识创新、维护公平竞争和增进社会效益的目标。通过解析2015年度泉州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现状,不难看出泉州地区知识产权类案件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权利人维权需求日趋多样。知识产权律师当以此为契机,善于总结知识产权案件的规律和特点,并将其上升为自己的办案规则,提升专业水平与前瞻力,为客户管理风险的同时,力争创造价值。
作者
吴萍达 刘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