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晚20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政府部门,如期播出第29届《3·15晚会》。本次晚会以“共治共享、放心消费”为主题,聚焦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消费等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行业内幕和消费“潜规则”。其中,晚会的一大亮点在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已经由传统的人工侵权向利用高精尖技术侵权转化。例如,此次晚会曝光了多家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违法获取个人姓名、性别、电话、收入等敏感数据,再运用机器人寻呼系统精准拨打骚扰电话,以达到企业创收目的。
实际上,随着个人信息泄露危害性的不断扩大,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着手开展打击活动。今年3·15晚会在曝光非法收集个人数据的App运营者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当天就在官网上发布《关于开展App安全认证工作的公告》,宣告App安全认证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与此同时,工信部隔天立刻展开对曝光的App运营者的核查处理,政府部门反应迅速的背后,反应的是各个政府部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地协同联动机制。因此,App运营者要格外重视今年“3·15”晚会所释放的信号,自觉做好数据合规工作,将用户数据合法的摊在阳光下。
一、揭开骚扰电话神秘面纱
相信大家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接到骚扰短信或者客服电话。殊不知,跟你通话的客服小姐极有可能是个机器人!今年晚会重点曝光了中科智联科技、易龙芯科人工智能科技、壹鸽科技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利用机器人寻呼系统,拨打骚扰电话。据悉,人工外呼的极限是1人1天500个电话,但是机器人1天可以打出1000个电话,市场上现有的机器人一年能呼出40亿个电话,这也就是很多人都会接到骚扰电话的原因。
那么,高科技公司是如何获取我们的电话号码?实际上,市场上有种产品叫做探针盒子,将探针盒子放在人流量大的火车站、商场等地方,当用户手机无线局域网处于打开状态时,会向周围发出寻找无线网络的信号,探针盒子发现这个信号后,就能迅速识别出用户手机的MAC地址,MAC地址再和后台数据进行匹配,就能转换出用户的电话,而后台数据主要来源于用户手机上所安装的一些软件。
可见,骚扰电话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产业链,即App运营者利用APP软件违法收集大量的个人数据,探针盒子利用收集到的MAC地址与后台数据进行匹配,进而转换获取附近用户的电话,再利用机器人寻呼系统拨出海量的骚扰电话!
二、标本兼治,政府部门重拳出击
魔高一寸,道高一丈。虽然App运营者借助高新技术的外衣,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看上去天衣无缝。然而,政府部门已经洞悉骚扰电话背后的产业链,并采取了标本兼治的措施。
在治标方面,针对骚扰电话问题,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对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进行整治,规范通信资源管理。2018年10月,工信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将13部门的通知文件进行具体细化。2019年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对2018年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做了通报,该通报显示2018年有较好的整治效果。
当然,政府部门意识到单纯整治骚扰电话无法解决实质问题,于是2019年1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宣告利用1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项治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发布后不到一个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随后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重点新增了app软件等收集用户信息的平台“不得强迫收集个人信息的要求”等重点内容。紧接着,App专项治理工作组3月份正式对外亮相,同时下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自评估指南》,要求App运营者对照指南做合规整改;指南下发的同一天,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还对外宣布已经设立了“App个人信息举报”微信公众号和“pip@tc260.org.cn”专用邮箱两种举报渠道,欢迎消费者举报维权,试图利用民众的举报倒逼App运营者做合规整改。半个月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接着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关于开展App安全认证工作的公告》,鼓励App运营者主动向有关机构申请App安全认证。
可以看出,不仅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而且政府在切断App对用户数据违规违法收集上,更是不予余力。今年仅仅三个月之间,政府相关部门就密集推出各项举措,眼花缭乱,亮点突出。足见政府部门两手都有准备,两手同样强硬。最关键的是,面对个人信息不断泄露的问题,政府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渐渐升起,App运营者无法规监管,任意收集个人信息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三、用户数据如何合法摊在阳光下
App运营者目前的当务之急应是做好合规整改工作,那么,App运营者如何才能将用户数据合法地摊在阳光下接受检验呢?本文认为,App运营者主动向有关机构申请App安全认证,是将潜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的最好办法。因为一旦申请了APP安全认证,就等于得到了政府的信用背书,对内面对用户,可以增加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外面对权力机关,可以预防被惩处的潜在风险,一举多得。
那么,App运营者该如何才能顺利申请到App安全认证呢?实际上,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安全认证实施规则》,该文件对申请流程做了具体介绍。笔者通过研读该《实施规则》,对申请App安全认证的流程做了如下归纳,可供App运营者参考。
首先,App运营者应保证自己是通过App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运营者,且已取得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有关机构注册登记的法人资格。其中,如果App运营者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在12个月内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所持同类证书在撤销认证影响期内或者认证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况的,不得申请认证。在申请认证中,App运营者应提交指定的文件和材料。
其次,认证机构对App运营者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后,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认证机构不管是否受理,都应向App运营者反馈情况。如果认证机构受理了认证申请,App运营者还应按照申请书填写的送样方式提交样本,送样副本应反映所有发布渠道App副本与认证相关的技术特性;不能反映时,还应选送申请单元内其他App副本。
再次,受理申请后,检测机构应按照技术验证规范实施技术验证,并按照认证机构有关规定出具技术验证报告。发现不符合时,检测机构应向App运营者出具不符合报告,并要求其限期整改;App运营者逾期未完成整改的,检测机构中止认证过程。
再次,如果技术验证顺利通过后,认证机构还需依据GB/T3527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App运营者进行现场审核,并按认证机构有关规定出具现场审核报告。如果发现不符合时,认证机构要向App运营者出具不符合报告,并要求限期整改;App运营者逾期未完成整改的,认证机构中止认证过程。
最后,认证机构会根据申请资料、技术验证结论和现场审核结论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出认证决定。认证决定通过后,由认证机构向App运营者颁发认证证书,并授权获证App运营者使用规定的认证标志。认证决定不通过的,认证机构终止认证。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内,获证App运营者可将证书在网站、工作场所和宣传资料中展示,但不应进行误导性宣传。
在获取安全证书后,App运营者应持续进行获证后自评价,并配合认证机构的监督活动。认证机构应对获证App和App运营者实施持续监督,监督方式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而如果App运营者认证不通过的,App运营者可在收到认证结果通知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认证机构指定的申诉渠道进行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