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研究著作
法治与女性 ——写于第110个国际妇女节

2020-03-08 10:58:00

每当谈论法治与女性这一话题时,就会联想到女性鸣冤叫屈的场景,孟姜女、窦娥、秦香莲、小白菜、秋菊、李雪莲……

 

文学是人学,关注人是文学的使命,尤其是对弱者的关怀。树上春树在《永远站在鸡蛋的那方》中说:“我写小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给予每个灵魂尊严,让它们得以沐浴在阳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检视体制,避免它驯化我们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义。我深信小说家的职责就是通过创作故事,关于生死、爱情、让人感动落泪、恐惧颤抖或开怀大笑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每个灵魂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取代。这就是我们为何日复一日,如此严肃编织小说的原因。”

 

作为弱者的女性,被文学关注,理所当然。一部作品数代人反复阅读成为经典,往往不是因其讴歌强者,而是因其关心弱者,引发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了经久不衰的力量,正是这一力量,将文学和法学连接在了一起,也与法治密切结合。法学是治国安邦之学,治国安邦以法治为依归,对强者制衡与约束,对弱者关爱与保障,实现权力与权利良性互动,文明社会得以形成,法律给予儿童妇女老人权益 “特殊关照”,就是基于对弱者的关爱。胡适说:“你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如何对待女人,事关国家文明,法律人应率先成为Gentleman。

 

可以说,关怀弱者是文学与法学共同的职责,文学唤醒良知,作为法律人,不会无视孟姜女的哭天喊地,窦娥的六月飞雪,秦香莲的满腔怨恨,小白菜的屈打成招,秋菊讨个说法,李雪莲“我不是潘金莲”。无论是法官,或是检察官,还是律师,被文学触动的良心,或多或少都会转化为替弱者挡风遮雨的力量,会在制度的缝隙处留下人性的温暖。正是这一部又一部文学作品,这一个又一个平凡女性,塑造国人最为朴素的正义观,筑起了我们所在社会的底线,让一代又一代人明是非辨邪正。

 

如今,女性社会角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女性成为他人权益的维护者,成为主持正义的裁判者,据统计,全国四十多万律师中,女律师占到三分之一多。2019年9月1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发表《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司法机关女性比例显著提升,2017年,女检察官占检察官总数的32.6%,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女法官占法官总数的32.7%,比1982年提高21.7个百分点。”目前,女法官和女律师的比例还在不断增大。2020年2月24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任命57名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其中35名为女性,占比61.4%。

 

3月5日,京东图书发布《2019年度女性线上购书报告》。报告显示,女性用户购书金额占比近三年不断上升。从人均购书金额看,2019年女性人均购买金额与男性人均购买金额额比差距越来越小。从人均购书数量看,年女性用户人均购书量比男性多出1本。看来女性在好学方面正在超越男性,“头发长见识短”已成为历史。女性还有许多胜过男性的潜质,渡边淳一在《女人这东西》一书中指出:“女人比男人忍受痛苦的能力强,生命力更顽强,更能忍受孤独”。当法律人中女性比例不断增大时,对中国法治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文明从善待女性开启,中国法治进步,或许就是从女性法律人越来越多开始。